NEWS

從TEFCA到遠距臨床試驗:智慧互通與穿戴裝置如何加速醫療創新

智慧互通框架:連結超過九千組織
在政策驅動與技術演進的雙重推動下,美國聯邦政府自2022年公布全面醫療資料互通框架(TEFCA)後,至2025年8月已有超過9,200家醫療機構簽署參與(根據ONC 2025年報告)。此舉標誌著醫療產業邁向實時、跨機構的資料交換新階段,能有效支援急診調度、慢性病管理與檢驗結果共享。相較於過往電子病歷(EHR)系統各自為政、資料孤島難以打通的現象,TEFCA整合多方標準與安全協定,讓醫療支付系統提供者(QHIN)擔任核心節點,協助藥局、醫院、實驗室及長照機構互通訊息。根據《Health Affairs》2024年調查,84%的醫療資訊技術領導者認為TEFCA上線後可提升20%以上的診療效率。然而,各地醫療單位在系統升級、隱私法規遵循及人員教育投入上仍面臨挑戰。

遠距臨床試驗:穿戴裝置贏得信任
隨著COVID-19疫情催化遠距醫療及遠距臨床試驗需求,受試者不必親赴研究中心即可完成追蹤與資料回傳。2019年至2025年間,全球遠距試驗數量年增率達24%。根據Vivalink 2025年調查指出,52%的患者「非常可能」參加全遠距臨床試驗,僅有22%拒絕此模式。穿戴式裝置與家用檢測工具(如血壓袖帶、心電監測貼片、多模態生理感測器)扮演關鍵角色,將生理數據即時傳至雲端平台。AI運算模組則可自動檢測異常波動,如透過機器學習演算法預測心律不整、血糖突升或藥物不良反應。真實應用案例包含哈佛醫學院與Verily合作的遠距糖尿病管理試驗,以及默克與IQVIA推出的智慧貼片研究方案。這些成功經驗不僅降低受試者流失率,也縮短研究週期、節省20%成本。

未來挑戰與開放式深度思考問題:
為充分發揮TEFCA與遠距臨床試驗的綜效,建議採取以下策略:一,建立聯邦與州級資料隱私協定標準,確保跨境與不同照護場域的合法合規;二,推動醫療機構與科技廠商共建開放API,支援穿戴裝置與EHR系統雙向串接;三,導入以區塊鏈或分散式身分認證強化資料信任度。這些舉措可提高資料完整性與安全性,並為AI深度分析提供高品質樣本。然而,潛在風險包括網路攻擊與資安漏洞、患者數位落差造成的健康不平等,以及多方利益衝突下的資料歸屬爭議。建議制定資安事件應變機制、提供偏鄉及弱勢族群數位素養培訓,並引入第三方監管機構進行稽核。讀者是否認為醫療體系能在加速互通與保障隱私間取得平衡?邀請您關注更多數位健康趨勢,一同思考未來走向。

邀請連結: https://www.healthcareittoday.com/bonus-features-submissions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