醫療機構醫訊人才缺口當前嚴峻中
在全球數位醫療加速之際,眾多醫療機構積極招募Health IT專業人才,卻仍面臨嚴峻缺口。根據Deloitte 2024年調查,近六成醫院核心系統升級項目因人才不足而延宕超過三個月,七成受訪單位承認缺乏臨床資訊學與數據分析專才,導致臨床決策支援效能不足。此缺口不僅影響人工智慧診斷模型的有效導入,也威脅到遠距照護、健康監測等新興應用的可持續性發展。此外,據美國醫院協會統計,2025年預計將有逾10萬個Health IT職位開缺,包括臨床評估、EHR實施、數據安全與患者參與顧問等多種角色。然而,具備醫療流程理解、IT架構設計與政策法規合規三重能力的跨域人才屈指可數。人才斷層現象不僅制約機構資訊化策略,也影響醫療品質與患者體驗的提升。面對此挑戰,業界不斷透過各大職缺公告(如Alliance Health、Cigna、IQVIA等招聘)來彌補空缺,但短期內難以根本緩解結構性缺口。再者,醫療法規與隱私保護法令的複雜性,也讓求職者需要額外投入更多法律與資安訓練,延長上手時間。上述種種因素,共同構成醫療機構資訊人才缺口當前嚴峻中最關鍵的背景脈絡。
深化人才斷層與技術應用機制全面
醫療機構醫訊人才斷層,主要源於三大因素。一、教育與產業需求脫節:傳統醫學院或資訊系所課程多偏重理論,缺乏實戰EHR、FHIR標準應用與AI模型部署訓練;導致畢業生難以無縫融入臨床環境。二、技術與流程複雜度提高:人工智慧診斷、遠距監測與預測性維護等新興技術,需要結合醫療流程設計、監管合規及資安防護,技術門檻顯著升高。三、制度與組織格局:大型醫療集團往往形成既有IT部門與臨床部門之間的隔閡,缺乏跨部門協作機制,延緩人才流動與成長。以Tegria於2025年導入臨床資訊學家(Clinical Informaticist)為例,其專案小組結合醫師、護理師與軟體工程師,共同優化EHR介面與決策支援演算法,成功將平均單次文書時間縮短25%。另Cigna遠距健康參與顧問角色,則透過數據驅動的患者教育機制,提高遠距監護方案的依從性,改善慢性病管理成效。
推動跨域培訓戰略與風險因應策略
推動跨域培訓戰略與風險因應策略,需從三方面著手。首先,建立產學合作平台:醫院、科技廠商與大學共同設計實務導向課程,包含FHIR標準、AI模型訓練與資安防護,並提供臨床實習機會,以縮短人才培養周期。其次,推動認證與微證書機制:採用模組化學習,針對臨床資訊師、EHR實施師及健康參與顧問等角色頒發認證,確保核心能力標準化。最後,設立人才輪調與反饋機制:鼓勵資訊與臨床部門定期輪調,並透過敏捷專案管理蒐集使用者回饋,持續優化培訓內容與應用流程。潛在風險包括培訓成本上升及證照資格標準爭議,建議採分階段投入與公私部門共同研擬標準,以減輕個別機構負擔。親愛的讀者,您認為在技術日新月異的環境下,如何平衡專業深度與產業需求,才能穩健培育下一波Health IT專業人才?
邀請連結: https://www.techmedicalplus.com/contact-us